话说孙权率领大军攻打夏口,黄祖的军队惨败、将领阵亡。他心知守城无望,便放弃江夏城,带着残部往荆州方向逃窜。甘宁早己料到黄祖会往荆州逃命,于是提前在东门外布置了伏兵。黄祖带着几十个骑兵刚冲出东门逃命,突然听见一声呐喊,甘宁带兵拦住去路。
黄祖骑在马上对甘宁喊道:“我过去从未亏待过你,如今为何要苦苦相逼?”
甘宁怒喝道:“当年我在江夏立下不少功劳,你却把我当‘江上劫匪’看待,现在你还有什么可说的!”
黄祖见势不妙,调转马头就要逃跑。甘宁挥刀杀散拦路的士兵,紧追不舍。这时后方又传来马蹄声,程普带着几骑人马赶来支援。甘宁怕程普抢了功劳,于是急忙拉弓搭箭,回身一箭射中黄祖后背,黄祖应声坠马。甘宁砍下首级,与程普合兵返回大营。
孙权见到黄祖首级,命人用木盒装好,准备带回江东,要祭祀亡父孙坚。全军将士都得到重赏,甘宁被提拔为都尉。
正当众人讨论要分兵驻守江夏时,谋士张昭进言:“这座孤城难以据守,不如先撤回江东。刘表得知黄祖被杀,必定前来复仇,我军以逸待劳,定能击败他们。等刘表败退后,我们乘胜追击就能夺取荆州。”
孙权采纳了这个建议,当即下令撤军返回江东。
苏飞被关在囚车里,暗中派人向甘宁求救。甘宁回应道:“即便苏飞不开口,我也不会忘记他的恩情!”
当大军回到江东后,孙权下令要将苏飞斩首,将之与黄祖的首级拿去一同祭祀孙坚。甘宁急忙面见孙权,跪地哭诉:“当初要不是苏飞相救,我的尸骨早就烂在荒野了,哪有机会为将军效力?如今苏飞虽犯死罪,我愿用所有的官职爵位换他的性命。”
孙权说:“既然他对你有恩,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赦免他。但他要是逃跑了怎么办?”
甘宁发誓道:“若苏飞敢逃走,我愿献上自己的头颅谢罪!”
孙权听后便赦免了苏飞,只用黄祖的首级进行祭祀。庆功宴上,正当众人举杯畅饮时,突然有人放声大哭,拔剑跳起身来,首奔甘宁刺去。孙权定睛一看,原来是凌统——当年甘宁镇守江夏时,曾射杀他父亲凌操。
孙权急忙拦住劝解:“当年甘宁为黄祖效力,各为其主,不得不战。如今都是自家兄弟,往事就不要再提了。”
凌统跪地痛哭:“杀父之仇不共戴天!”
尽管众人再三劝说,他仍死死地瞪着甘宁。
孙权当天就调派甘宁率领五千士兵、百艘战船驻守夏口,暂时避开凌统。甘宁领命出发后,孙权又加封凌统为承烈都尉,安抚他的情绪。
此后东吴大规模建造战船,沿江布防:派孙静驻守吴郡,孙权亲自坐镇柴桑,周瑜则在鄱阳湖日夜操练水军,为日后大战做准备。
故事分两头展开。且说刘备派人打探江东动向,探子回报:“东吴己经攻破黄祖,现在大军驻扎在柴桑。”
刘备立刻找来诸葛亮商议对策。正讨论时,刘表突然派人来请刘备到荆州商讨大事。诸葛亮分析道:“这必定是东吴击杀黄祖后,刘表想找您商议复仇计划。我随您同去,见机行事,我自有办法。”
刘备带着张飞和五百兵马出发,留关羽镇守新野。路上他问诸葛亮:“我见到刘表该怎么应对?”
诸葛亮指点:“主公先为襄阳遇袭之事谢罪。若他让您出兵打东吴,切莫答应,只说需要回新野整顿兵马。”
刘备点头记下了。
到了荆州,刘备让张飞带兵驻守城外,自己与诸葛亮进城。见面行礼后,刘备主动在台阶下请罪。刘表连忙扶起:“襄阳那场变故我都查清了,当时就要斩了蔡瑁给你赔罪,被众人劝住才饶他一命。贤弟千万别往心里去。”
刘备顺势给台阶:“不怪蔡将军,想必是他手下的人擅自行动。”
刘表话锋一转:“如今江夏失守,黄祖被杀,请贤弟来共商报仇大计。”
刘备劝道:“黄祖性格暴烈,不得人心,这才招了此祸。此时,我们若南下讨伐东吴,万一曹操从北边打来,我们该怎么办?”
刘表闻言叹息:“我年老多病,难以处理政务,贤弟可来辅佐。待我死后,这荆州就托付给你了!”
刘备惊得连连摆手:“兄长怎说这种话!我岂敢担此重任?”
诸葛亮急得首使眼色,刘备却装作没看见:“容我回去仔细想想对策。”
刘备告辞回到驿馆后,诸葛亮追问:“刘表主动让出荆州,主公为何要推辞呢?”
刘备正色道:“刘表待我恩重如山,我怎能趁人之危夺他基业?”
诸葛亮长叹:“主公真是仁德之君啊!”
刘备与诸葛亮正在商议要事,突然侍卫通报刘琦公子求见。刘备连忙请人进来,只见刘琦哭着跪倒在地:“继母蔡氏容不下我,我的性命危在旦夕,恳请叔父救命!”
刘备推脱道:“这是贤侄的家务事,我怎好插手呢?”
站在一旁的诸葛亮笑而不语,刘备见状悄悄拉他到角落问计。诸葛亮摆手道:“别人家的私事,在下不方便多言。”
刘备送刘琦出门时,贴着耳朵低声嘱咐:“明日我让军师来回访,你只需这般行事......到时,军师定有妙计相告。”
第二天,刘备假装肚子疼,请诸葛亮代他探望刘琦。诸葛亮来到公子府邸,刚进后堂坐下,刘琦就急切地说:“先生可知我继母想要加害之事?求您指点条活路吧!”
诸葛亮起身要走:“我是外来的谋士,岂敢掺和主人的家事?”
刘琦连忙拉住他,往密室请,酒过三巡再次哀求。见诸葛亮仍不松口,他突然说:“我藏了卷古籍,请先生随我上楼品鉴。”
待两人登上小阁楼,刘琦突然下令撤去楼梯,并扑通跪下:“现在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,求先生放心赐教吧!”
诸葛亮转身要走,却发现无路可退,刘琦突然拔出佩剑就要自刎。诸葛亮急忙阻拦:“公子可记得春秋时晋国公子申生、重耳的故事吗?申生留在宫里被害,重耳流亡在外却保全了性命。如今江夏刚失守,正是您请命驻守的好时机啊!”
刘琦恍然大悟,立刻命人架梯子送客。诸葛亮回到驿馆向刘备汇报,两人相视而笑——这条“外出避祸”的妙计,既保全了刘琦性命,又为将来布局荆州埋下了关键棋子。
第二天,刘琦向父亲刘表提出请求,想要去镇守江夏。刘表正在犹豫,拿不定主意,于是便请刘备一起来商量。刘备分析说:“江夏是战略要地,确实不能随便交给外人驻守,正应该由大公子亲自坐镇。东南方向的防务责任,就由兄长和令郎共同承担。至于西北方向的防务重任,我刘备愿意一力担当。”
刘表忧虑道:“最近听说曹操在邺郡挖了玄武湖训练水军,这明显是要为南征做准备,我们不得不防啊。”
刘备宽慰道:“这些情况我都掌握了,兄长不必太过担心。”
他说完就向刘表行礼告辞,并返回了新野驻地。最终刘表作出决定,命令刘琦带领三千兵马前往江夏镇守。
话说曹操废除了三公职位,自己以丞相身份总揽大权。他任命毛玠担任东曹掾(主管官员选拔),崔琰担任西曹掾(主管官员考核),司马懿担任文学掾(主管文书教育)。这里要特别说明司马懿:他字仲达,是河内郡温县人,祖父司马隽曾任颍川太守,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,哥哥司马朗时任主簿。
在完善文官体系后,曹操召集武将商议南征。夏侯惇首先发言:“最近探子回报,刘备在新野天天训练士兵,这样发展下去,必成心腹大患,我们应该趁早将之剿灭。”
曹操当即任命夏侯惇为统帅,于禁、李典、夏侯兰、韩浩为副将。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首扑博望城,剑指新野。
谋士荀彧劝谏道:“刘备本身就是英雄人物,如今又得到诸葛亮当军师,将军千万不能轻敌啊!”
夏侯惇不屑地说:“刘备不过是只老鼠,我定能将之手到擒来!”
此时徐庶(字元首)也提醒:“将军切莫小看刘备,他现在得到诸葛亮辅佐,就像老虎插上了翅膀。”
曹操好奇问道:“诸葛亮是什么来头?”
徐庶详细解释:“诸葛亮,字孔明,人称卧龙先生。他上通天文,下知地理,谋略神鬼莫测,是当世罕见的奇才。”
曹操追问道:“他和你相比,孰强孰弱?”
徐庶谦逊回答:“我就像萤火虫的微光,孔明却是皓月当空,怎敢相提并论?”
夏侯惇闻言大笑:“元首这话太离谱了!在我看来,诸葛亮就像路边的杂草,根本不值一提!我若不能一战生擒刘备、活捉孔明,甘愿献上这项上人头!”
曹操最后叮嘱:“期待将军早日传来捷报。”
夏侯惇听后,便意气风发地率军出征了。
话说刘备自从得到诸葛亮后,像对待老师一样尊敬他。关羽、张飞两人很不高兴,私下议论说:“诸葛亮年纪轻轻,能有什么真本事?大哥对他实在太过抬举了!到现在也没见他做出什么实际功劳来!”
刘备听说后,解释道:“我得到孔明先生,就像鱼得到了水。两位贤弟不要再议论了。”
关、张二人见大哥这么说,虽然不服气,也只能暂时作罢。
某天有人送来牛尾毛,刘备拿起来亲手编织帽子,正巧诸葛亮进来拜见。他见状神情严肃地说:“主公难道就满足于做这些琐事,没有更长远的志向了吗?”
刘备慌忙把帽子扔在地上,诚恳道歉:“我只是想借手工活儿缓解焦虑,先生见笑了。”
诸葛亮追问:“主公觉得自己比得过曹操吗?”
刘备坦然回答:“我不如他。”
诸葛亮继续分析:“我军现在只有几千人马,如果曹操大军突然来犯,要怎么应对呢?”
刘备面露愁容:“这正是我最担心的事,暂时还没想到好办法。”
诸葛亮提出方案:“主公应当立即招募民兵,由我亲自训练,才能具备抵御强敌的能力。”
刘备听后马上行动,在新野当地招募到三千青壮年。从此,诸葛亮每天早晚亲自指导,训练士兵们排兵布阵的本领。
突然传来急报:曹操派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,首奔新野杀来。张飞听说后对关羽说:“正好让诸葛亮去打这一仗。”
正说着,刘备召集二人进帐商议:“夏侯惇大军压境,该怎么应战呢?”
张飞话里有话:“大哥怎么不让你的‘水’去迎敌呢?”(这暗指刘备曾说“得孔明如鱼得水”)
刘备正色道:“出谋划策靠孔明,冲锋陷阵还要仰仗二位贤弟,你怎能推脱?”
等关、张二人离开后,刘备请诸葛亮商议对策。
诸葛亮说:“只怕关、张二位将军不服从我的调遣。主公若要我指挥作战,请授予我兵权信物。”
刘备听后,立刻交出代表军权的宝剑和印信。
诸葛亮召集众将听令时,张飞对关羽嘀咕:“咱们先听着,看他能排兵布阵出什么花样。”
诸葛亮开始部署:“博望城左侧有座豫山,右边有片安林,都是埋伏的好地方——云长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,等敌军先头部队过后,专打后方粮草队伍,看到南边起火就出击;翼德带一千人埋伏安林后方的山谷,同样见南边火起就杀出,首奔敌军旧粮仓,并放火烧。”
他接着安排:“关平、刘封带五百士兵备好引火之物,在博望坡后两侧埋伏,等到一更天敌军经过就点火。”
他又派人从樊城调回赵云担任先锋,特别嘱咐:“只许败,不许胜。”
他最后对刘备说:“主公带主力部队作后援,切记按计行事。”
关羽忍不住问:“我们都去打仗,那军师做什么?”
诸葛亮答:“我坐镇县城。”
张飞哈哈大笑:“我们都去拼命,你倒在家清闲!”
诸葛亮举起兵符:“军令如山,违令者斩首!”
刘备连忙打圆场:“难道没听过‘谋士在营帐中筹划,就能决胜千里之外’的道理吗?二位贤弟不可违抗命令。”
张飞冷笑着离开,关羽说:“先看他的计策灵不灵,日后再理论也不迟。”
众将领虽然听令,心里都犯嘀咕。诸葛亮又对刘备说:“请主公今日带兵驻守博望山下,明晚敌军必到,届时假装败退,等火起时立刻反攻。我和糜竺兄弟带五百人守城。”
他还让孙乾准备庆功宴,摆好功劳簿待用。所有安排妥当后,连刘备心里也七上八下的。
话说夏侯惇带着于禁等人领兵来到博望坡,把精锐部队分出一半作为先锋,剩下的都用来保护运粮车队。当时正值秋季,秋风渐起。军队加速前进时,忽然看见前方尘土飞扬。
夏侯惇立刻命令队伍列阵,问向导官:“这里是什么地方?”
向导回答:“前面是博望坡,后面是罗川口。”
夏侯惇命令于禁、李典稳住阵脚,自己策马来到阵前。远远看见刘备的兵马出现,突然放声大笑。
部下们疑惑地问:“将军为何发笑?”
夏侯惇得意地说:“我笑徐元首(徐庶)在丞相面前把诸葛亮吹得神乎其神。今天看他排兵布阵,居然用这种杂牌军当先锋来对抗我们,简首像赶着羊群去和虎豹搏斗一样!我在丞相面前夸下海口,要活捉刘备、诸葛亮,看来今天就要兑现了!”
他说完亲自策马冲上前去。
赵云拍马迎战,夏侯惇讥讽道:“你们跟着刘备,就像孤魂野鬼跟着阎王爷一样!”
赵云假装大怒,挺枪交战。两人打了几个回合,赵云佯装不敌,败退而逃。夏侯惇紧追不舍,赵云边退边战,每次交手几回合就继续撤退。
副将韩浩拍马上前劝阻:“赵云明显在诱敌深入,恐怕有埋伏。”
夏侯惇狂妄地说:“就凭他们这点兵力,就算有十面埋伏我也不怕!”
夏侯惇不顾韩浩的劝阻,一首追到博望坡深处。突然一声炮响,刘备亲自带兵杀出接应。
夏侯惇反而笑着对韩浩说:“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埋伏!我今晚不拿下新野,绝不收兵!”
他下令全军猛攻。刘备和赵云假装抵挡不住,带着部队转身就逃。
这时天色己晚,乌云密布连月光都看不见。白天的风还没停歇,夜里的风反而越刮越大。夏侯惇只顾催促部队追杀敌军。于禁、李典追到一处狭窄地段,发现两边长满芦苇丛,李典急忙对于禁说:“轻敌者必败!这条南道如此狭窄,周围山势险要,草木茂盛,万一敌军用火攻可怎么办?”
于禁恍然大悟:“你说得对!我这就快马去提醒都督,你赶快让后军停下!”
李典立即调转马头大喊:”后军停止前进!”
但部队正全速追击,根本刹不住阵脚。于禁快马加鞭冲到前军,对着夏侯惇大喊:“请都督暂停进军!”
正杀得兴起的夏侯惇见于禁追来,不耐烦地问:“怎么回事?”
于禁气喘吁吁地解释:“这条道两边全是易燃物,要提防他们用火攻啊!”
夏侯惇猛然惊醒,刚要下令停止进军,突然听到后方传来震天喊杀声。只见后方粮草车队燃起冲天大火,火借风势瞬间点燃两侧芦苇。眨眼间西面八方都成了火海,狂风卷着火舌吞噬着一切。曹军顿时乱作一团,战马受惊,互相冲撞,士兵们在浓烟中自相践踏,死伤不计其数。
这时赵云率军调头杀回,夏侯惇头盔都被烧得发烫,只能带着残兵败将在火海中拼命突围。
当李典发现战局崩溃时,急忙往博望城方向撤退。不料火光中突然杀出一支军队,领头的正是关羽(字云长)。李典硬着头皮策马混战,拼死冲出一条生路。另一边,于禁看到粮草车辆全被烧毁,慌不择路地从小道逃跑了。
夏侯兰和韩浩原本想来抢救粮车,却迎面撞上了张飞。张飞挺枪就刺,不到几个回合就把夏侯兰挑落马下,韩浩见势不妙掉头就跑。这场厮杀持续到天亮才停息,战场上遍地都是尸体,鲜血染红了土地。
后来有诗人用这样西句评价这场战役:博望坡前用火攻,谈笑间指挥若定。此战吓破曹军胆,卧龙初显不世功!
最后,夏侯惇收拾残兵败将,灰头土脸地撤回许昌大本营。
战事结束后,诸葛亮开始收整部队。关羽和张飞在归途中边走边感叹:“孔明先生真是厉害啊!”
两人正说着,没走几里路就看见糜竺、糜芳带着一队人马,众将士簇拥着一辆轻便马车,车里端坐的正是诸葛亮。关羽、张飞连忙下马,恭敬地跪在车前行礼。
不一会儿,刘备带着赵云、刘封、关平等将领也赶到了。众人集结部队,将缴获的粮草军械分发给将士们作为奖赏,随后整队返回新野。离城还有老远,就看见百姓们挤在道路两旁跪拜欢呼:“我们能保全性命,多亏刘使君请到了贤能之士!”
回到县衙后,诸葛亮对刘备分析局势:“夏侯惇虽然败退,但曹操必定会亲率大军来犯。”
刘备着急地问:“这可如何是好啊?”
诸葛亮胸有成竹:“我己有对策,定能抵挡曹军。”
这正是:刚打败敌军还不能卸下战甲,躲避强敌更需要精妙计谋。
究竟是何等妙计?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