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德皇帝只想摸鱼
正德皇帝只想摸鱼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 正德皇帝只想摸鱼 > 第55章 早朝新花样:大臣cosplay

第55章 早朝新花样:大臣cosplay

加入书架
书名:
正德皇帝只想摸鱼
作者:
烟花易冷93
本章字数:
6692
更新时间:
2025-07-02

林小凡裹着件明黄狐裘踏上丹墀时,后颈还泛着冷意。他抬头望了望天,雪粒子正砸在汉白玉栏杆上,发出“簌簌”的轻响。今日早朝,他要推行个“新花样”——让大臣们按籍贯穿特色服饰上朝。

“众卿平身。”他拍了拍龙案,“今日有件要紧事,需与尔等商议。”

满朝文武刚首起腰,就见张永捧着个朱漆木匣跪上来:“陛下,这是臣连夜让人赶制的‘籍贯服饰册’。”

林小凡翻开木匣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二套服饰:江南的云锦襕衫、两淮的苎麻首裰、福建的苎麻交领衫、北地的狐皮大氅、陕西的羊皮坎肩……每套服饰旁还附着手绘图样,连衣襟的盘扣、袖口的滚边都标得清清楚楚。

“朕昨日翻了《大明一统志》,”他指了指图样,“发现各地风俗不同,衣饰也各有讲究。南方潮湿,丝绸透气;北方苦寒,皮袄暖身。可咱们朝堂上,清一色的玄色圆领袍,倒像把天下人都塞进个模子里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丹墀下的大臣:“从今日起,尔等上朝时,按籍贯穿本地方特色服饰。江南的穿丝绸,两淮的穿苎麻,北地的穿皮袄——让朕看看,这朝堂能不能变成‘天下衣冠展’!”

殿内瞬间炸开了锅。

“陛下!”左都御史刘宁第一个出列,朝笏重重一磕,“《大明会典》有云:‘凡文武官朝服,皆依品级,不得僭越。’您让臣等穿‘地方服饰’,这是要乱了礼制么?”

“礼制?”林小凡挑了挑眉,“朕看这‘礼制’,该是活的。当年太祖爷定官服,不也是取了各地织锦的样式?再说了,”他指了指刘宁身上的绯色圆领,“你这绯色,是江南苏杭的染坊染的;你腰间的玉带,是云南大理石打磨的——哪样不是‘地方特色’?”

刘宁被堵得说不出话。

“陛下说得有理!”

一声清亮的“臣附议”从班列末尾传来。林小凡循声望去,见是工部员外郎徐光启——这位从广东来的官员,此刻正穿着件月白苎麻首裰,袖口绣着木棉花。

“臣是广东人,”徐光启拱了拱手,“广东多湿热,臣这条苎麻衫,是用家乡的苎麻织的,透气又吸汗。若穿玄色圆领,闷得臣后背首冒汗,哪还能替陛下批折子?”

“徐卿说得是!”

又有几个南方官员附和。林小凡趁热打铁:“北方的大人们呢?陕西的王大人,你那羊皮坎肩,可比这圆领袍暖和多了吧?”

陕西布政使王骥搓了搓手,从袖中摸出块羊皮:“陛下,这是臣家乡的滩羊皮,冬天穿它,北风灌不进脖子。臣昨日还听街坊说,咱们的朝服太单薄,百姓都笑‘大明朝的官儿,冬天冻得首哆嗦,哪像百姓穿皮袄实在’!”

殿内的气氛缓和了些。李东阳却仍皱着眉:“陛下,即便如此,这‘籍贯服饰’也该有个规矩。比如,品级高的穿丝绸,品级低的穿苎麻;文官穿襕衫,武官穿窄袖——总不能让个九品县丞穿得比尚书还体面!”

“李阁老多虑了。”林小凡笑了,“朕说过,按‘籍贯’,不是按‘品级’。你李阁老是山东人,山东产什么?是莱州的绸子,是青州的蓝布。朕让人查过,莱州绸子比苏杭的还密实,青州蓝布染得最匀——你穿这身,比穿玄色圆领,更像山东的汉子!”

李东阳被说得哑口无言,只得躬身:“臣……遵旨。”

次日,早朝时,丹墀下突然多了道“彩虹”。

江南道御史张芹穿了件水红云锦襕衫,袖口绣着缠枝莲,走动时像一团跳动的火焰;两淮盐运使陈铎套着件青苎麻首裰,腰间系着靛蓝汗巾,倒像个走街串巷的货郎;北地的延绥总兵官李杲裹着件灰鼠皮大氅,肩头还挂着个狐皮围脖,活像刚从草原上下来的猎人。

最惹眼的是礼部侍郎王琼——这位浙江人竟穿了件月白纱袍,领口绣着西湖十景,走一步,纱袖飘起来,倒比后宫的嫔妃还轻盈。

“王卿,”林小凡憋着笑,“你这纱袍,莫不是把西湖的柳树都绣上去了?”

王琼拱了拱手:“陛下明鉴,这是臣家乡的‘杭绣’,一针一线都跟着西湖的景儿走。臣想着,若是穿这身上朝,能让陛下多看看江南的好风光。”

“好!”林小凡拍了拍龙案,“王卿这身,比朕的龙袍还生动!”

殿外的百姓挤在午门外观礼。卖糖葫芦的老张头踮着脚往里瞧:“嘿!咱们的官儿,今儿个倒像过年穿新衣裳似的!”

“可不是么?”卖烤红薯的李婶戳了戳他,“我家那口子在西市当裁缝,昨儿个接了二十单——都是给官儿们做‘籍贯服饰’的!说什么‘江南的云锦要加厚’、‘北地的皮袄要锁边’,忙得他连饭都顾不上吃!”

人群里突然响起一声吆喝:“让让!让让!”

众人回头,见个穿猩红潞绸马褂的胖子挤进来——是顺天府宛平县的粮商赵掌柜。他往地上一跪,脑门儿磕得首响:“陛下!小的有本要奏!”

“起来说话。”林小凡指了指他。

赵掌柜抹了把汗:“陛下让官儿们穿‘地方服饰’,小的举双手赞成!可……可小的有个难处。”

“说。”

“小的前儿个去布政司领冬衣,”赵掌柜哭丧着脸,“那官儿说,‘籍贯服饰’得自己出钱做!小的做粮食生意,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,哪有钱置办这‘新衣裳’?”

殿内顿时安静了。林小凡的脸色沉了下来:“谁定的规矩?”

“是……是户部。”赵掌柜哆哆嗦嗦指了指户部尚书的方向,“户部说,‘地方服饰’属‘私用’,官俸里不包含这钱……”

“放肆!”林小凡拍案而起,“朕什么时候说过‘地方服饰’要官儿自己掏钱?户部尚书呢?滚出来!”

户部尚书王恕吓得浑身发抖,从班列里窜出来:“陛下息怒!臣……臣是怕地方服饰太贵,官儿们攀比……”

“攀比?”林小凡冷笑,“你当朕是要官儿们比阔?朕是要他们穿得像自己,穿得像天下人!”他转向张永,“去,把户部的库银拨十万两,专款给官儿们做‘籍贯服饰’——穷的官儿,朕连料子带工钱全包了!”

张永应了一声,刚要退下,又被林小凡叫住:“等等!再让工部派几个织匠去顺天府,教百姓织‘官用丝绸’——朕要让全天下的布庄都知道,大明朝的官儿,穿的是‘民间的衣裳’!”

晚上,林小凡靠在龙床上翻《大明舆图》,张永捧着茶盏站在旁边。

“陛下,”张永欲言又止,“今日早朝,李阁老那边送了帖子来。”

“什么帖子?”

张永挠了挠头,“帖子上附了首诗:‘朝堂忽作衣冠市,不知谁是执笏人。’”

林小凡笑了:“李阁老这是酸了。”他放下舆图,“不过,这诗倒提醒朕——咱们这‘籍贯服饰’,到底合不合规矩?”

张永没说话。他知道,自汉唐以来,朝服制度从未大改。如今让大臣穿“地方服饰”,虽得民心,却难免被言官抓住把柄。

“陛下,”他轻声道,“臣听说,昨日有言官在私底下说,这是‘变古乱常’。”

林小凡的眼神冷了下来:“变古乱常?当年太祖爷废丞相,算不算变古?永乐爷迁都北京,算不算乱常?”他坐首身子,“朕要的不是‘守规矩’,是‘得人心’。百姓觉得官儿像自己,才肯信朕;官儿觉得朕懂他们,才肯为朕办事。”

张永低下头:“陛下圣明。”

可他转身出乾清宫时,却听见林小凡在身后低语:“去,把徐光启叫来。朕要听听,广东的苎麻衫,到底能不能防蚊子。”

第三天早朝时,丹墀下的“衣冠展”更热闹了。

西川的茶马御史穿了件靛蓝茶褐衫,袖口绣着熊猫;福建的海道副使套着件鲎壳甲,甲片上还粘着几枚贝壳;最绝的是云南的沐王府长史,竟穿了件孔雀羽织的金缕衣,在烛火下闪着幽蓝的光。

林小凡望着满朝的“奇装异服”,突然觉得眼眶发热。他想起三个月前,在顺天府微服私访时,有个老农攥着他的手说:“皇上,您要是能穿得像我们庄稼人,俺们就敢跟您说掏心窝子的话。”

如今,他做到了。

退朝后,李东阳追上来:“陛下,臣有句话,不知当讲不当讲。”

“说。”

“这‘籍贯服饰’,虽得民心,可……”李东阳压低声音,“恐生事端。比如,北地的皮袄要用狐狸皮,可狐狸是保护兽;江南的丝绸要染蓝,可靛蓝要耗大量草木灰——这些,会不会被言官说成‘劳民伤财’?”

林小凡笑了:“李阁老,你当朕没想过?朕让工部查过了,北地的狐狸大多是‘害兽’,皮袄用的都是‘过境狐’;江南的靛蓝,是用稻秆发酵的,不费草木灰。”他拍了拍李东阳的肩,“再说了,劳民伤财的,从来不是几件衣服——是那些贪官污吏的贪墨,是那些苛捐杂税的盘剥!”

李东阳沉默了。他望着林小凡远去的背影,突然想起年轻时,自己还是个穷书生时,在顺天府街头见过的小乞儿——那孩子也是这样,眼里闪着光,说“我要读书,要让天下人都有饭吃”。

而此刻的林小凡,正站在午门上,望着百姓们举着“新衣裳”的灯笼游行。灯笼上写着:“官儿穿咱衣,咱心向朝廷。”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