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:衣冠冢谜
青铜椁盖移开的刹那,刘延嗣闻到了墨香。这香味混在腐气里格外突兀,像是有人刚在墓中临过《兰亭序》。椁内没有尸骨,只摆着套残缺的明光铠,护心镜位置镶着块龟甲,甲纹天然形成"秦王破阵"的图案。
"是李世民的衣冠冢。"赵匡胤的佩刀映出铠甲上的暗痕,"玄武门之变的血浸透了甲缝,看这铜锈发黑的走向..."
话未说完,墓墙突然渗出尸蜡。蜡液中浮出无数人面,口中吟诵着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。小妹的银镯二十八宿骤然发亮,星芒照见铠甲下方暗格——那里躺着卷帛书,被九根人筋钉在椁底。
"别碰!"九婆婆的残魂突然凝聚,"人筋是房玄龄的遗发所化,沾了贞观年的怨气..."话音未落,赵匡胤的玉玺残片己吸走三根人筋,断发遇龙气即燃,在虚空烧出"温韬盗此"西个焦字。
刘延嗣的捞尸令突然发烫。铁牌"镇河"二字化作流光,刺入龟甲缝隙。铠甲应声解体,露出底下深不见底的竖井,井壁刻满会动的《兰亭序》,每个"之"字都在淌血。小妹灰白双瞳映出幻象:温韬当年在此断臂,血溅之处正是"俯仰一世"西字。
"我先下。"赵匡胤割破手掌,将血抹在刀身。刀刃遇血显形,浮现出"天策上将"的铭文——竟是李世民佩剑的残片所铸。他纵身跃入竖井,血珠在井壁映出千军万马的虚影,马蹄声震落簌簌沙尘。
井底是座倒悬的青铜殿。殿顶九龙衔珠灯盏中,鲛人油燃着青绿火焰。十二尊尸蜡俑分列两侧,文臣俑捧着的笏板上刻满弹劾奏章,武将俑手中的陌刀滴着新鲜血珠。正中的龙椅上,李世民虚影正在批阅奏折,朱笔落下处,地砖便裂开道深渊。
"温韬在此折了三百死士。"九婆婆指向武将俑脚下的白骨堆,"他以为衣冠冢藏着《兰亭序》真迹,却不知太宗皇帝真正要藏的..."
小妹突然踉跄跪地。她的双瞳射出金银光束,在龙椅后照出扇暗门。门环是赑屃造型,龟甲纹路与刘延嗣掌心的捞尸令完全吻合。当铁牌嵌入凹槽时,整座青铜殿开始旋转,尸蜡俑的眼珠随之转动,文臣的奏章化作利箭破空而来。
赵匡胤挥刀格挡,刀刃与箭簇相撞迸出火星。箭杆上裹着的竟是《起居注》残页,记载着玄武门之变的真相:"...秦王持弓,太子血溅三步..."刘延嗣的第三只眼突见幻象:李世民在棺椁前焚烧《兰亭序》摹本,真迹却被赑屃吞入腹中。
暗门轰然开启的刹那,十二尊尸蜡俑齐声高呼万岁。龙椅上的太宗虚影突然转头,双目射出金光:"后世小儿,也敢觊觎朕的江山?"玉玺残片应声飞起,赵匡胤的鲜血染红残龙纹路,竟在虚空凝成完整的传国玉玺。
"陛下..."赵匡胤单膝跪地,喉间发出金石之音,"臣当重整山河。"虚影闻言大笑,化作金光没入其眉心。地面应声裂开,露出底下的墨家机关城——十万青铜齿轮咬合转动,中央的八卦台上供着半卷《地脉图》,另半卷赫然在武则天金棺之中。
小妹的五色绳突然崩解。丝线在空中织成星图,指引向机关城深处的玄武位。刘延嗣的捞尸令剧烈震颤,铁牌上的河图与《地脉图》产生共鸣,整座机关城开始崩塌。赵匡胤挥刀劈开坠落的青铜梁,刀锋所过之处,齿轮尽数化作齑粉。
"快看!"小妹指向八卦台下方。青铜地面刻着幅《万里江山图》,图中黄河位置镶满人牙,每颗牙缝都塞着片带血的《兰亭序》残页。刘延嗣的第三只眼透过幻象,看见温韬当年在此断臂求生,断肢中掉出的竹简上写着:"真迹在武瞾处"。
九婆婆的残魂突然尖叫。她的虚影被吸入《地脉图》中,化作墨迹补全了幽州地裂。小妹双瞳流出血泪,金银光束交织成钥匙形状,插入八卦台中央的星盘。当机关停转时,众人脚下的青铜板突然翻转——下方是沸腾的血池,池中浮着具水晶棺,棺内女尸手捧的正是《兰亭序》真迹。
"是文德皇后!"赵匡胤的玉玺残片发烫,"长孙氏竟以身为饵..."话音未落,血池中升起九具无面尸,手中均持《兰亭序》摹本。每卷摹本遇血即燃,火中显出的却是武则天批注的《推背图》。
刘延嗣甩出捞尸令。铁牌化作金网罩住水晶棺,却触发了最后的杀阵——墓顶降下流沙,沙中混着尸蟞与雷击木碎屑。小妹扯断银镯,二十八宿化作星钉刺入无面尸天灵,赵匡胤趁机跃上棺盖,玉玺残片嵌入长孙皇后手中的砚台。
血池突然凝固。水晶棺缓缓升起,棺底的暗格里掉出卷竹简,简上字迹正是李世民亲笔:"朕以《兰亭》镇地脉,后世得此卷者,当承九州劫..."简末盖着方血印,纹路与刘延嗣的捞尸令完全一致。
当最后一块青铜砖坠落时,众人被气浪掀出墓穴。月光下的小妹双瞳己成纯粹的日月轮转,手中《兰亭序》真迹正在褪去墨色——那些字迹化作黑气钻入地缝,修补着朱温斩断的龙脉。赵匡胤的佩刀上龙纹完整,刀柄处"天策"二字泛着金光。
九婆婆的残魂从《地脉图》中传出最后告诫:"带着半卷去乾陵...武瞾在等..."话音被晨风撕碎。刘延嗣望向东方,陈桥驿的朝霞如血,而黄河水不知何时己悄然改道,正朝着那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渡口奔涌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