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城在晨雾中若隐若现。昨夜的战火硝烟尚未完全散去,空气中依旧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与血腥味。
黄巢伫立在洛阳城头,望着远处归来的义军队伍,这场胜利来之不易,付出了太多兄弟的鲜血,但也缴获了大量军械粮草,为义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。
"将军,此次缴获颇丰!"尚让策马而来,铠甲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,"光是完整的铁甲就有三千副,各式兵器上万件,还有不少攻城器械!"他展开手中的清单,目光中透着兴奋。
黄巢微微点头:"传令下去,即刻清点收缴的军械,将能用的兵器分发给各营,破损的一律送往工坊回炉重造。"他顿了顿,望向洛阳城内的工坊方向,"告诉工匠们,此次重造兵器,务必精益求精,不可有丝毫懈怠。"
洛阳城的工坊内,此时己是一片忙碌景象。老匠人们围在熊熊燃烧的熔炉旁,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滴落,打湿了他们粗布麻衣。这些匠人世代以锻造为生,却从未像今日这般充满干劲。"以前给官府打造兵器,不过是混口饭吃,敷衍了事。"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匠人一边敲打着烧红的铁块,一边对身旁的学徒说道,"如今为义军做事,那可是在为咱们自己打造保命的家伙,容不得半点马虎!"
孟岩带着太学的学生们也加入到了军械改造的工作中。他们利用在学堂所学的知识,结合实战经验,对兵器进行改良设计。"先生,我觉得这长枪的枪头可以适当加长,这样在战斗中能增加攻击范围。"一名学生指着图纸说道。孟岩仔细查看后,点头赞许:"想法不错,但也要考虑到重量和平衡,不能影响使用的灵活性。"
阿青则带着医兵队在工坊附近设立了临时医棚。连日的忙碌让她略显疲惫。"《黄帝内经》云:'劳则气耗',长时间高强度劳作,工匠们很容易气虚乏力。"她一边说着,一边指挥医兵们熬制汤药,"快去准备黄芪、党参、白术,再加上大枣和生姜,熬一锅补气汤,给大家送去。"
与此同时,洛阳城外,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,帮助义军搬运缴获的军械。张阿婆也带着孙儿加入其中,尽管年事己高,但她仍坚持帮忙整理箭矢。"娃,看到这些兵器了吗?"她一边擦拭着箭矢,一边对孙儿说道,"有了它们,义军就能更好地保护咱们,以后就不用再东躲西藏了。"孙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小手紧紧握着一支箭矢,眼神中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工坊内,熔炉中的铁水翻滚,映照着匠人们专注的脸庞。一位年轻的铁匠将一块回收的铁甲投入熔炉,看着它慢慢融化,心中感慨:"这些铁甲,以前是用来欺压我们的,现在却要变成保护我们的武器,真是世事难料啊!"他握紧手中的铁锤,暗暗发誓,一定要打造出最精良的兵器,让义军将士们在战场上无往不利。
黄巢来到工坊视察,看到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,心中甚是欣慰。他走到一位正在锻造刀剑的老匠人身边,蹲下身子问道:"老人家,重造这些兵器可有困难?"老匠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憨厚地笑道:"将军放心!只要有足够的炭火和铁矿石,我们定能打造出比唐军更好的兵器!只是......"他欲言又止。
"但说无妨。"黄巢温和地说道。
"咱们现在的锻造方法,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一套,效率低,质量也参差不齐。"老匠人有些担忧地说,"我听说西域那边有新的锻造技术,若是能学来......"
黄巢眼前一亮,他突然想起前世在博物馆中见过的唐代先进锻造工艺资料。"我倒是有些想法。"他站起身来,对周围的匠人们说道,"我们可以采用'灌钢法',将生铁和熟铁按比例配合,加热后再锻打,这样能大大提高钢铁的质量。另外,在淬火时,可以根据不同兵器的用途,采用不同的水,比如刀剑用盐水淬火,能增加硬度;而甲胄用油脂淬火,可增强韧性。"
匠人们听后,纷纷露出惊讶与敬佩的神情。"将军真乃神人也!"老匠人激动地说道,"如此精妙的锻造之法,小人闻所未闻!我们这就试试!"
在黄巢的指导下,匠人们开始尝试新的锻造工艺。经过反复试验和调整,终于成功打造出第一批改良后的兵器。一把新锻造的唐横刀,刀身寒光凛凛,锋利无比,轻轻一挥,便能斩断碗口粗的木桩。"好刀!好刀啊!"尚让握着新刀,赞叹不己,"有了这样的兵器,我军战力必将大增!"
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,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。由于新的锻造工艺对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要求极高,不少兵器在锻造过程中出现裂纹或硬度不够的情况。孟岩带着学生们日夜钻研,绘制了详细的温度变化图,并根据不同兵器的规格制定了标准化的生产流程。他们还参考《考工记》中关于兵器制造的记载,对新工艺进行优化。
阿青则从中医的角度为工匠们提供支持。长时间接触高温熔炉,匠人们容易出现燥热、上火的症状。她根据《千金方》中的记载,调配了"清热降火饮",由生地黄、麦冬、知母、甘草等药材组成,让医兵们定时送到工坊。"《黄帝内经》讲'热者寒之',这副药正好能中和体内的热气。"她一边给一位咳嗽的匠人把脉,一边解释道。
经过数日的努力,义军的军械改造工作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。不仅锻造出了质量上乘的兵器,还建立起了一套标准化的生产体系。看着工坊内整齐排列的新式兵器和铠甲,黄巢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
"传令下去,明日开始,对全军兵器进行统一更换。"黄巢对尚让说道,"另外,给参与军械改造的工匠和学生们记功,他们也是这场胜利的功臣!"
洛阳城内,百姓们听闻义军打造出了新式兵器,纷纷奔走相告。张阿婆站在城门口,望着工坊方向,眼中满是希望:"老天爷保佑,有了这些好兵器,义军定能早日平定战乱,让咱们过上好日子!"她紧紧抱着孙儿,仿佛己经看到了天下太平的那一天。
而在长安大明宫,唐僖宗李儇得知黄巢不仅大败唐军,还利用缴获的军械提升了装备质量,气得暴跳如雷。"一群废物!连兵器都造不过反贼!"他摔碎了手中的茶盏,眼中满是恐惧与不甘,"传旨,立刻加大军器监的投入,一定要造出比黄巢更好的兵器!"然而,腐败的朝政和贪污成风的官员们,又怎能真正造出精良的兵器呢?
夜幕中,洛阳城的工坊依旧灯火通明。匠人们还在为最后的一批铠甲做着收尾工作,他们的脸上虽然疲惫,但眼神中却透着自豪。
阿青的医兵队也还在忙碌,为那些因过度劳累而受伤的匠人诊治。"大家再坚持一下,"阿青鼓励着医兵们,"等这批兵器完工,义军就能更强一分,百姓们也能更早一天过上安稳日子。"
黄巢站在城墙上,望着满城灯火,心中暗自嘀咕:"唐僖宗,你己腐朽不堪,这天下,我势在必得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