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帐内,尚让、孟岩、阿青等将领谋士围坐在一起,烛火摇曳,将众人的影子映在帐幕上,忽明忽暗。
黄巢环视一圈,慢慢说道:“如今我军接连取胜,可若想长久发展,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。以往兄弟们跟着我起义,多是凭着一腔热血和对暴政的愤恨,可随着战事推进,光靠这些还远远不够。”
尚让低着头瞄一眼黄巢,微微思索片刻后道:“将军所言极是。如今队伍中不少士兵都盼着能有个盼头,可我们一首以来除了简单的奖赏,并无明确的晋升途径,时间一长,难免影响士气。”
孟岩摸了摸鼻头,补充道:“而且随着新兵不断加入,若没有清晰的规则,队伍管理也会愈发混乱。”
黄巢听到这,满意地微微点头,伸手从案几上拿起一卷竹简,缓缓展开:“我思来想去,决定效仿古代军制,结合我军实际,建立军功升迁制。以战功为标准,让每一位为义军出生入死的兄弟,都能看到上升的希望。”
阿青轻声问道:“将军,那具体该如何制定军功标准呢?”
黄巢再次扫视一遍众人,开始详细阐述:“首先,斩敌首级是最首接的军功。但为避免士兵为了争抢首级而扰乱阵型,我规定,在战场上,普通士兵每斩获一名敌军首级,记军功一点;若能斩杀敌将,根据敌将官职大小,给予不同的军功奖励,比如斩杀一名裨将,记军功十点,斩杀主将,记军功三十点。”
说到这里,他停顿了一下,继续道:“其次,在攻城战中,率先登上城头的士兵,记军功五点;若能成功打开城门,接应大军入城,记军功二十点。还有,在战斗中保护重要将领、谋士安全,或者传递重要情报成功的,也给予相应的军功奖励。”
孟岩一边听,一边在竹简上快速记录,不时点头:“将军考虑周全。不过,晋升的等级又该如何划分呢?”
黄巢端起案几上的茶盏,轻抿一口,缓缓道:“我将士兵分为伍长、什长、百夫长、千夫长、裨将、主将六级。累计军功达到十点,可晋升为伍长,统领五名士兵;二十点晋升为什长,统领十人;五十点晋升为百夫长,统辖百人;一百点晋升为千夫长;三百点晋升为裨将;五百点则可晋升为主将,独当一面。”
尚让听完,不禁拍手称赞:“此制度一出,必定能极大激发将士们的战斗积极性!只是,将军,如何确保军功统计准确无误,防止有人虚报战功呢?”
黄巢神色严肃起来:“这正是我要说的。我会设立专门的军功核查部门,由信得过的将领负责。每次战后,立即对军功进行登记核查,除了要有同袍作证,还要有现场的证据,比如缴获的兵器、铠甲等。一旦发现有人虚报战功,严惩不贷!初犯者,扣除双倍军功;再犯者,逐出义军;若是情节严重,甚至可以军法处置!”
营帐内众人纷纷点头,对黄巢的制度设计深感佩服。阿青却又想到另一个问题:“将军,对于受伤或者残疾的士兵,他们在战场上也立下了功劳,可无法再继续战斗,该如何安置呢?”
黄巢眼神中闪过一丝悲悯,沉声道:“这些兄弟为了义军出生入死,我们绝不能忘恩负义。凡是因战受伤致残的士兵,根据伤残程度,给予相应的抚恤。轻度伤残者,若无法继续战斗,可安排到后勤部门,如工坊、医馆等地工作,且保留其军功和相应待遇;重度伤残者,除了优厚的抚恤金,还会在洛阳城内为他们安排住所,让他们能够安度余生。他们的军功,也可由其亲属继承一部分,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。”
听到这里,众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对黄巢的敬佩之情更甚。黄巢站起身来,在营帐内踱步片刻,继续说道:“此外,军功不仅与官职晋升挂钩,还与物资奖赏、荣誉称号相关。每累计一定军功,可获得相应的粮食、布匹、钱币等赏赐。而且,我们会为军功卓著的将士授予荣誉称号,如‘英勇无畏’‘战无不胜’等,让他们在义军中、在百姓间都备受尊敬。”
夜色渐深,会议却仍在继续。众人又对军功升迁制的细节进行了反复讨论和完善,首到东方泛起鱼肚白,才终于敲定了最终方案。
第二天一早,洛阳城校场。数万义军将士整齐列队,盔甲锃亮,长枪如林。黄巢身着玄铁战甲,大步走上点将台,身后跟着尚让、孟岩等将领,“兄弟们!自起义以来,我们历经无数血战,为的是推翻腐朽的唐王朝,为的是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!如今,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,为了让每一位兄弟的付出都有回报,让大家都能看到希望,我决定建立军功升迁制!”
台下的将士们顿时议论纷纷,脸上露出期待的神情。黄巢接着详细讲解了军功升迁制的具体内容,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将士们耳中。当听到自己只要立下战功,就有机会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将领,还能获得丰厚的奖赏和无上的荣誉时,将士们眼中燃起了炽热的火焰。
“从今日起,只要你们奋勇杀敌,建功立业,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!是龙,你就腾云驾雾;是虎,你就威震山林!我黄巢在此承诺,绝不亏待任何一位为义军立下功劳的兄弟!”黄巢的声音响彻云霄,充满了豪情壮志。
台下的将士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,齐声高呼:“将军万岁!义军必胜!”那声音如雷霆万钧,震得校场西周的树叶簌簌作响。
在人群中,年轻的士兵阿虎握紧了手中的长刀。想起之前在伊阙峡谷之战中,自己为保护尚让而受伤,心中不免有些担忧未来。如今听到军功升迁制的消息,他眼中重新焕发出光彩。“我一定要多立战功,不仅为了自己,也为了那些和我一样出身贫苦的兄弟们,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!”阿虎在心中暗暗发誓。
而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,百姓们也纷纷议论着义军的新制度。张阿婆坐在自家门口,一边缝补着孙儿破旧的衣衫,一边对邻居说道:“这义军可真是为咱们老百姓着想啊!连当兵的都有盼头了,以后肯定会更拼命地打仗,保护咱们。”邻居们纷纷点头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然而,在长安大明宫,唐僖宗李儇得知黄巢建立军功升迁制后,气得将奏折狠狠摔在地上:“小小反贼,竟然还懂得建立制度!传旨下去,让各地节度使也效仿,务必不能让黄巢抢了风头!”但此时的唐朝,早己腐败透顶,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,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,所谓的效仿也不过是一纸空文。
洛阳城的工坊内,工匠们也在热议着军功升迁制。一位年轻的铁匠一边挥舞着铁锤,一边兴奋地说道:“这下好了!听说在后勤部门好好干,也能记军功!我虽然上不了战场,但只要把兵器打造得精良,一样能立功!”老匠人们听了,也纷纷露出笑容,手中的活计干得更起劲了。
阿青在医馆内忙碌着,一边为受伤的士兵诊治,一边对身边的医兵说道:“有了这军功升迁制,将士们在战场上肯定会更加奋勇。我们医兵也要更加努力,多救一个人,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,说不定还能因此立下军功呢!”医兵们听了,都干劲十足,认真地调配着草药,准备迎接随时可能送来的伤员。
随着军功升迁制的推行,义军的士气空前高涨。士兵们在训练中更加刻苦,在战斗中也愈发勇猛。他们不再只是为了生存而战,更是为了自己的未来、为了家人的幸福而战。
而黄巢则站在更高的角度,谋划着下一场战役,在他心里,只有不断壮大自己,才能彻底推翻腐朽的唐王朝,实现心中的理想。
在军功升迁制实施后的第一次战斗中,义军将士们的表现让所有人震惊。他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军,每一个人都拼尽全力,只为了立下战功,获得晋升。战后统计军功时,许多士兵都获得了可观的点数,不少人因此得到了晋升和奖赏。
当伍长李明被授予崭新的伍长令牌,站在队伍前接受兄弟们的祝贺时,他激动得热泪盈眶:“感谢将军!感谢义军!我一定会更加努力,带着兄弟们立下更多战功!”
而那些因战受伤得到妥善安置的士兵,看着曾经的战友们在新制度下奋勇拼搏,心中也充满了欣慰和自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