捐监的文牒用明黄封袋装着,林逸捏在手里,只觉得那薄薄几张纸重逾千斤。洪武七年的国子监虽不及 永乐鼎盛,却仍是天下士子眼中的龙门——凭此身份,他便能绕开“佃农子弟不得应试”的壁垒,以监生资格参加乡试,甚至首接入仕。
“记住,入了太学,言行举止都要谨慎。”陈万昌将一套青布襕衫递给他,“太学里多的是勋贵子弟、富商之后,你虽捐监,也要做出读书人的样子来。”
林逸换上襕衫,对着铜镜一照,只见镜中人虽面容清瘦,眼神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。他想起在林家村舂米的日子,恍如隔世。
国子监坐落在鸡笼山下,红墙碧瓦,古柏参天。林逸报到那日,正遇上一群锦衣华服的监生在争论井田制,为首一人手持折扇,正是青天府同知的公子吴守义。
“这位便是新捐监的林逸?”吴守义上下打量着他,嘴角噙着一丝轻蔑,“听说你在江水镇卖胰子发了财?这太学可不是铜臭之地。”
周围爆发出一阵哄笑。林逸面不改色,拱手道:“在下虽愚钝,却也知‘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;定而后能静;静而后能安;安而后能虑;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’。至于卖胰子,不过是糊口之计,总好过某些人倚仗父荫,空谈误国。”
吴守义脸色一沉,正要发作,却被一旁的司业喝止:“新监生入学报到,成何体统!林逸,你且去号房安顿,明日开始随班听讲。”
国子监的课程枯燥乏味,无非是西书五经、程朱理学。林逸却听得格外用心——他并非要学这些八股文章,而是要借此了解明初的统治思想和官场规则。课余时间,他便泡在藏书楼里,查阅《大明律》、《大诰》以及各地方志。
一日,他在书楼角落发现一本残破的《农桑辑要》,里面记载着元代的棉花种植技术。他想起江南地区正在推广植棉,却因虫害频发,产量不高。若能将现代的病虫害防治知识与古法结合,岂不是大功一件?
他将想法写成札记:这是一种通过熬制生石灰、硫磺粉和水制成的碱性硫化钙溶液,具有强碱性、腐蚀性和渗透性,能有效杀灭越冬的介壳虫、蚜虫卵、红蜘蛛、锈壁虱、白粉病、炭疽病、腐烂病等多种病虫害。
1. 原料配比
生石灰: 1份 (要求优质、新鲜、块状,杂质少)
硫磺粉: 2份 (要求细度高,越细越好,至少80目以上)
水: 10份 (最好用软水,如雨水、河水,井水需静置一段时间)
2. 熬制步骤
1. 准备容器:选用旧铁锅、搪瓷锅或瓦罐(忌用铜器皿,因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或损坏器皿)。准备好充足的热水。
2. 化开石灰:在锅中加入称量好的水(留出少量水用于调硫磺糊)。加热至80℃左右(开始冒小气泡),将生石灰块放入热水中,让其充分反应、化开成石灰乳(氢氧化钙)。去除残渣。
3. 调制硫磺糊: 将硫磺粉倒入小盆中,用预留的少量温水慢慢调成浓稠的糊状物(无干粉颗粒)。
4. 熬煮:将硫磺糊慢慢倒入沸腾的石灰乳锅中,边倒边搅拌,并标记好此时的液面高度。
5. 大火煮沸,小火慢熬:保持大火将混合液快速煮沸。沸腾后改用小火(保持剧烈沸腾状态即可),开始计时熬煮。
6. 搅拌与补水:在整个熬煮过程中(约3-4刻钟),要不断搅拌锅底,防止糊锅。同时,注意观察液面下降情况,及时用热水补充蒸发掉的水分,维持液面在标记高度(保持原料比例不变)。
7. 判断熬制终点: 观察药液颜色变化:
开始时:黄白色。
中期:逐渐变为黄褐色。
终点:变成深红棕色(酱油色或深琥珀色),锅底渣滓变为黄绿色。取一滴药液滴入冷水中,若迅速散开下沉,说明浓度不够;若保持珠状悬浮或缓慢下沉,则说明己熬好。
8. 冷却过滤:熬好的药液离火,自然冷却。冷却后用纱布或细筛过滤掉残渣,得到深红棕色的透明石硫合剂原液。将其倒入带盖的容器(如陶坛)中密封保存,或在液面加一层煤油隔绝空气,防止氧化变质。
3. 使用方法(稀释喷洒)
使用时机:主要在冬季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使用。也可在早春萌芽后但展叶前使用低浓度药液。严禁在生长季节(尤其是高温期)或花期使用,极易产生药害(灼伤叶片、花果)。夏季高温(>32℃)和冬季严寒(<4℃)时也不宜使用。
稀释:石硫合剂原液浓度很高,必须严格按需稀释后才能使用!具体稀释倍数根据防治对象、使用时期、作物种类和原液浓度确定。常见使用浓度:
休眠期清园(落叶后、萌芽前): 3-5波美度。
早春萌芽期(芽鳞开裂、芽膨大时):1-3波美度。
防治生长期病害(如白粉病,需非常谨慎,仅在特定作物和低温期): 0.1-0.5波美度(极少使用)。
稀释计算:
需要知道原液的波美度(用波美比重计测量)。
使用公式:加水量(斤) = (原液波美度 / 目标波美度 - 1) 原液重量(斤)
或查石硫合剂稀释倍数表(网上或农资手册可查)。
喷洒:将稀释好的药液装入喷雾器(金属喷雾器使用后需彻底清洗)。对果树、林木的枝干、树皮缝隙、落叶、土壤表面进行全面、均匀、周到的喷雾,尤其是病虫害越冬部位(如介壳虫聚集处、病疤、翘皮下)。喷至药液欲滴未滴为度。
4. 注意事项
强腐蚀性:操作时务必穿戴护具,避免皮肤、眼睛、衣物接触药液。不慎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。
现配现用:稀释液稳定性差,最好现配现用,久置会降低药效。
存放:原液密封、避光、阴凉处存放。存放容器不宜过满,避免氧化。
托陈万昌转交给工部屯田司的一位主事。不料数日后,竟收到工部的传讯——原来那位主事是陈万昌的老友,对林逸的札记颇为赏识,想亲自见见他。
林逸赶到工部衙门,主事劈头便问:“你说用石灰、硫磺混合液能防治棉虫?可有试过?”
“在下曾在乡间小范围试验,效果显著。”林逸将改良农具、沤制有机肥的经历娓娓道来,“若能在江南推广,想必能增加棉产,充实国库。”
主事捻须沉吟:“想法倒是好,只是朝廷推广农技,需耗费大量钱粮,且乡绅地主未必配合。这样吧,你先写一份详细的方案,老夫帮你呈给尚书大人看看。”
从工部出来,林逸心情振奋。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央官府,虽然只是个小吏,却让他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可能。
然而,树欲静而风不止。就在他潜心钻研农技时,“凝香露”却在青天府掀起了更大的波澜。一位受宠的贵妃偶然用了林逸的玫瑰香水,竟深得皇帝喜爱,下旨命青天府尹进贡。
青天府尹不敢怠慢,立刻传召林逸。府衙内,尹大人捻着胡须,目光锐利:“听说你这‘凝香露’用料奇特,不知配方可否告知老夫?”
林逸心中一紧,配方是他的命脉,岂能轻易示人?他躬身道:“回大人,此乃家传秘方,祖训不可外传。不过小人愿每年进贡百瓶,以表忠心。”
尹大人脸色稍缓:“也罢。只是宫里用度,岂容你一个商贾插手?这样吧,你将作坊并入官办的‘织染局’,老夫保你做个管事,如何?”
这分明是要巧取豪夺!林逸心念电转,若是拒绝,恐怕连小命都难保;若是答应,多年心血便付诸东流。他突然想起一事,朗声道:“大人,小人听闻宫内正在修缮坤宁宫,缺少上等石料。小人近日偶得一块缅甸翡翠原石,愿献与宫中,只求保留‘凝香露’的作坊名号。”
尹大人眼睛一亮:“翡翠原石?拿来看看!”
林逸早有准备,从怀中取出一块用油布包裹的石头——这是他用卖香皂的钱,托陈万昌从波斯商人手里买的。他双手奉上,恭敬道:“大人明鉴,此石乃小人偶然所得,正愁明珠暗投。若能由大人慧眼识珠,代为呈献宫中,解坤宁宫之急,此石方不负其光华,小人亦深感大人提携之恩!” 尹大人接过石头,只见石皮上隐隐透出翠绿,顿时喜笑颜开:“好!好!你既有这份孝心,又识大体,懂规矩,老夫便替你美言几句。只是这‘凝香露’的配方,你须得写一份简本呈上来,也好让宫里查验。”
林逸暗暗松了口气,知道这是最好的结果了。他立刻写下主要原料——皂角、香料、植物油,隐去了关键的制作工艺。
经此一事,林逸名声大噪,连宫里都知道了“凝香露”的名号。然而他却愈发谨慎,将作坊迁到城外隐蔽处,只留少数心腹打理,自己则一心扑在国子监的学业和农技推广上。
这日,他正在太学听讲,突然传来消息——胡惟庸的远亲,江水县巡检司指挥使被下狱了!整个青天府顿时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,官员们人人自危,生怕被牵连。
林逸心中一凛,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。他立刻找到陈万昌,只见陈万昌正在焚烧信件:“王老虎那厮己被抓了,供词里提到了你……幸好老夫早有准备,将你与江水的往来记录都销毁了。”
“那捐监的文牒……”林逸有些担心。
“放心,”陈万昌递给他一个新的文牒袋,“老夫己托人改了你的籍册,只说你是苏州商贾之子,与江水无关。从今日起,你便是林逸,字‘瀚飞’,记住了?”
林逸接过文牒,只觉得掌心冰凉。在这洪武朝的天威之下,人命如草芥,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。他看着陈万昌鬓角的白发,突然明白,这位老掌柜并非只是看重他的辨货能力,更是在乱世中寻找一个可以托付的后生。
“多谢掌柜的再造之恩。”林逸深深一揖。
“起来吧,”陈万昌叹了口气,“这青天府虽是繁华地,却也是是非窝。你既有监生身份,又有宫里的路子,好自为之吧。老夫年事己高,万昌号以后……或许要靠你了。”
林逸心中巨震,他从未想过陈万昌会将偌大的古董行托付给他。但他知道,这既是机遇,也是更大的责任和风险。
夜色渐深,林逸独自站在国子监的号房外,望着天上的孤星。胡惟庸案的阴影尚未散去,更大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。他知道,自己己经无法回头,只能一步步向前,在这波谲云诡的时代浪潮中,竖起自己的桅杆。
而此刻的皇宫内,朱元璋正对着奏折沉吟。奏报上写着:“青天府监生林逸,献翡翠于内宫,又上《棉虫防治策》,颇有见地……”皇帝拿起朱笔,在“林逸”二字下画了个圈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。
这个来自乡间的年轻人,究竟能掀起多大的风浪?洪武七年的青天府,春寒料峭,一场围绕着权力、财富与知识的较量,才刚刚拉开序幕。林逸握紧了拳头,他知道,属于他的时代,正在缓缓开启。